关于小说《天安门广场》的分析

图片源于:https://www.winnipegfreepress.com/arts-and-life/entertainment/books/2024/08/17/chinese-coming-of-age-novel-compelling

这部小说的标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最后100页中,1989年天安门广场大屠杀背后的思想冲突才真正碰撞在一起。

西方媒体用“天安门广场大屠杀”这个术语,而中国政府则更喜欢称之为“六四事件”。

作者以笔名“赖文”写下了这本以1970年代北京为背景的成长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的故事。

书中的描写非常生动,任何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都会对此感同身受。

游戏、朋友、性觉醒、孩子们彼此施加的残酷、争吵以及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距离——这些都在《天安门广场》的篇章中得以体现。

书中最强烈、最令人难忘的人物莫过于赖的祖母。

确实,最强的文字开篇就是赖对她的回忆。“我记得她的气味,夹杂着茉莉花的香气与她用来制作鞋子的皮革油的气息。

“我常常伸手去摸她的脸,用小手指在她稀疏的灰色眉毛上滑动,玩弄她下巴上那浓密的汗毛,出于某种原因这总让我感到快乐。

有时我会拉扯那些汗毛,祖母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

作为一个在她那个时代蔑视裹足的女性,赖的祖母在二战期间为了躲避日本士兵的侵袭被送往北京,并在一次包办婚姻中努力求生。

书中,赖与她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共享一个公寓,而她的母亲则是个满腹怨愤的攀附者,她对丈夫心存怨愤,因为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红卫兵的迫害而变得破碎。

赖只有在父亲带她去一处巨大的 jagged wall 时才慢慢理解这个沉默而内敛的父亲,那里人们静静地聚在一起阅读贴在墙上的信件和回忆,讲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泛的对任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的东西的控诉。

他向她展示了一首他在监禁期间写的诗:“我不是作家,我的文字笨拙/ 孤独而非美丽/ 在黑暗中,一切都消失了/ 但在那里,我看到了我女儿的面容。”

当赖在小说后期再次走到那面墙时,她发现那面墙已被推倒,变成了废墟,类似于艺术家艾未未在更近的时期所面临的情境,即中国政府摧毁了他的艺术工作室。

不过,他将废墟变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天安门广场》并不算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但它是理解1989年6月4日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的一个引人入胜的方式。

自由报的读者会明白,为什么《天安门广场》的作者选择使用笔名以避免来自中国当局的不必要关注,为什么这本书的致辞写道:“献给所有革命的孩子们。”

罗恩·罗宾逊曾访问天安门广场。

Ma An

Ma An's journ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global outlook and her commitment to telling stories that matter. She has a unique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ich allows her to report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with authenticity and depth.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