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montreal.citynews.ca/2025/01/31/bipolar-disorder-montreal-research/
一组蒙特利尔的研究人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理解上取得了关键突破,这可能最终为那些受到此病困扰的人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在我们的领域中,所谓的‘情绪开关’被认为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研究的圣杯,”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系的团队负责人Kai-Florian Storch教授表示。
“是什么激活了这个开关?是什么触发了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
Storch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与身体自然的睡眠-觉醒周期相关的脑节律可以解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狂躁和抑郁状态之间交替的现象,这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状态之间的交替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种交替似乎与两个“时钟”有关:较为人所熟知的昼夜节律,制定了24小时的周期,以及一个由多巴胺能神经元调节的时钟,负责警觉性。
这两个时钟之间的缺乏同步可以解释狂躁和抑郁状态的表现。
第二个时钟在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甚至可能完全处于休眠状态。
“这些多巴胺神经元产生的节律可以是48小时,也可以是72小时,甚至可能稍微超过24小时,”Storch解释道。
“这是一个高度可调的振荡器。因此,它可以有不同的周期性……我们的关键发现,或我们所提出的关键模型是,这两个时钟可以对齐和错位。当它们对齐时,我们假设会发生狂躁状态。”
他继续解释,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日本公共交通的规律性交替两种状态:一天狂躁,第二天抑郁,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保持这种规律,以至于他们能够相应地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时钟每两天同步一次,”Storch总结道。
“不过,我们的模型原则上可以解释双相情感障碍的所有周期性。”
在他们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激活小鼠的第二个时钟,创造了类似于双相情感障碍特征的情绪波动行为。
当他们随后破坏小鼠大脑奖赏中心内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的活动时,这些节律消失了——他们称这是多巴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中的关键作用的证据。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试图稳定患者的情绪,但几乎从未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
Storch指出,目前的药物能够影响这一振荡器并调节其波动。
但根据这项新研究,我们看到我们可能成功地使第二个时钟处于休眠状态,这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产生重大影响。
“有趣的是,患者感到这些时期将要结束,他们可以在几天前预见到自己将进入抑郁阶段,”Storch教授表示。
他补充道,这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自杀率较高的原因,因为这对这些患者来说,感觉自己即将从欣快状态中滑入“黑洞”肯定是“可怕的”。
研究人员现在将更深入地了解多巴胺调节时钟的确切分子功能以及可能在人体内激活它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因此,团队将重点关注这些触发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的发现已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