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theconversation.com/battle-of-the-giants-the-eu-and-u-s-are-concerned-about-chinas-industrial-overcapacity-239713
长期以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再满足于仅仅出口低端制造产品。
如今,中国的电动车(EV)、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的出口正在征服美国和欧洲的绿色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开始批评中国“产业过剩”的原因。
中国立刻反驳:“全球绿色产能并不过剩,而是短缺。
问题不在于产能过剩,而是过度焦虑。”
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过剩产能的问题。
那么,除了这一场言辞交锋之外,中国的制造业究竟让欧盟和美国感到担忧的是什么呢?
作为蒙特利尔大学政治学博士生的我正在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并对欧盟(EU)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进行比较研究。
丰厚的补贴
在欧盟和美国看来,中国的过剩产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大规模的中国政府补贴,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很小。
这两个因素意味着,公共资金刺激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当地市场的需求。
结果是,中国的产品以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涌入国际市场,威胁到本土制造商的生存。
中国政府的补贴在绿色生产链中尤为普遍。
中国的战略包括廉价贷款、低成本的土地获取、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以及消费补贴。
在绿色产业方面,中国的补贴比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出三到九倍。
到2023年,中国将在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产业中平均控制71%的全球生产(电动车60%,太阳能电池板80%,锂电池74%),并平均占全球销售的66%(电动车60%,太阳能电池板80%,锂电池60%)。
然而,这些数据需要谨慎解读。
尽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国,但国内市场占据了消费的绝大部分:几乎90%的中国电动车和锂电池生产,以及60%的太阳能电池板,据中国机械电子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报告显示。
国家资金的支持意味着,在中国同一型号的电动车售价只有欧洲市场的一半。
即使不考虑补贴,中国电动车的生产成本几乎与欧洲电动车相同,且欧洲电动车在市场上的份额仍占据绝对优势。
未来的变化
然而,近期一项因素可能会改变这一局面。
中国政府在2022年底取消了电动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所有补贴。
这可能会对国内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更大的出口流向国际市场。
因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制裁是合理的。
然而,中国公司很可能会找到规避制裁的方法。
例如,它们可能与欧洲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XPeng Motors和Leapmotor这两家中国公司于2024年分别与欧洲领先的电动车制造商大众(Volkswagen)和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签署了合作协议。
“世界工厂”的高端版?
在其经济竞争对手眼中,中国工业所代表的问题不完全是“过剩产能”,而是其经济模式的转变,由此,中国开始关注高端产品,推出了著名的“中国制造2025”项目。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一范式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崛起,而西方各国政府未能为此做好准备。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西方市场经历了最初的冲击。
最初,著名的“中国制造”标签几乎成了一种笑话,因为产品质量较差,但此后,中国商品的低价策略却成为了一种顽强的竞争策略。
第二次冲击刚刚开始,可能会带来比第一次更为严重的后果。
这一次,中国拥有四种卓越的优势;(1)占全球制造业的30%;(2)其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对低廉;(3)具有先进的技术能力;(4)国家补贴十分丰厚。
因此,中国对西方绿色产业所带来的挑战是显著的。
除了国家补贴和中国的“产业过剩”之外,中国企业在这一行业的比较优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电动车为例,其价格的30%-40%来自电池。
比亚迪(BYD)是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该公司几乎在整个生产链中都是自给自足,因为它不仅生产汽车的大多数关键零部件,尤其是电池。
在制裁后,地方制造商或许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绿色产业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
然而,鼓励利益相关者改变方向并不总是容易,尤其是在转型成本显著的情况下。
欧洲和美国在指责中国提供大量补贴的同时也是对的。
然而,要让新产业蓬勃发展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赢得市场份额,封闭市场以避免外部竞争仅仅是第一步。
欧洲和美国必须重新审视他们的工业政策,国家必须在其可能的领域和方式上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