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西洋伙伴在应对中国挑战方面的差异与合作

图片源于:https://cepa.org/commentary/coming-together-or-falling-apart-over-china/

如今,跨大西洋伙伴在对中国挑战的评估上比四年前更为接近。

当唐纳德·特朗普第一次出席北约峰会时,中国不过是个附带议题。

而现在,北约领导人一致同意北京正在挑战“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并“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构成系统性挑战”。

然而,跨大西洋国家应对中国挑战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准备好与中国投入匹配相应的资金。

双方都没有愿意或能够充分利用其深度融合的8.7万亿美元经济体,以确保他们继续成为全球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沦为规则的接受者。

在对待北京的战略立场上,跨大西洋伙伴具有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紧迫感。

优先事项往往不一致。

欧盟国家依然固守全球贸易规则。

美国两党都担心中国已经滥用这些规则,并想削弱它们。

双方在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方面的协调工作面临困难。

过去五年,美国减少了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依赖,但欧盟对中国的依赖却在加深。

德国、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国的关键工业部门正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尽管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各自都在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受到竞争冲动、信任问题及对彼此承诺和能力的怀疑的困扰。

美国人认为欧洲人拿着球棒去打枪战;而欧洲人则认为美国人带着枪去打拳击。

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对中国挑战的诊断上几乎没有差异,尽管他们在解决方案上可能有所不同。

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是对美国及其盟友的世界级竞争者。

共识认为,中国的领导人寻求重塑国际体系,减少对外界的依赖,并增强他国对中国的依赖。

北京的目标是追平并最终超过西方和印太国家经济与技术的优势;迫使美国军力退出西太平洋,并创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国际机构。

虽然欧洲国家在如何应对中国上并不总是达成一致,但他们变得越来越强硬。

他们对中国在支持俄罗斯战后经济方面感到愤怒,并对中国侵犯人权以及对台湾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挑战心存忧虑,同时也对即航行自由和信息自由等基本原则表示关切。

中国对欧洲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资,包括战略港口、电信、电力网络和国防相关供应链,危及到欧洲安全。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北京可能通过控制关键材料来对欧洲实施勒索。

中国的工业过剩可能导致一波廉价的国家补贴进口,威胁到欧盟的国内生产者。

在2024年12月初上任的欧洲委员会团队信号着一种强硬的立场。

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相信,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明确目标是国际秩序的系统性变化,中心在中国。”

如果北京继续向欧洲倾销可能危害欧洲公司的补贴出口,她威胁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贸易防御工具”。

欧盟新任贸易与经济安全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必须锐化其工具,以确保不遭受“中国国家驱动的经济模型和产业政策,以及扭曲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的过剩产能的伤害”。

欧盟新的外交政策首席卡亚·卡拉斯呼吁对中国的不公平竞争表示愤慨,并认为北京需要因其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支持而“付出代价”。

allies允许他们之间的双边争议妨碍了建立稳健的跨大西洋努力,以应对中国挑战。

在拜登政府期间,涉及飞机补贴和农业支持计划、市场准入、卫生问题及政府采购等争端被搁置,但并未解决。

在数字隐私、数字税、技术法规和竞争法等问题上紧张局势仍在加剧。

关于可持续钢铁和铝料的全球协议谈判停滞;而对关键矿产的协议也未有进展。

美国对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企业责任指令和森林砍伐法规表示关切。

而欧洲则担心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中包含的歧视性条款。

这些潜在的冲突可能在2025年升级。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认为,欧洲应为“一场关税战争的世界”做好准备。

特朗普总统威胁对欧洲国家施加10-20%的全面关税,对中国施加超过60%的关税。

这可能使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1%或更多。

到2028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将损失1.4%(即在四年内超过1340亿美元)。

关税战争可能会扩大。

特朗普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提倡“互惠关税”,这意味着华盛顿将根据外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水平,向外国进口商实施同等的关税。

例如,华盛顿可能决定将目前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征收的2.5%的关税提高至10%,以匹配布鲁塞尔对美国汽车征收的10%的关税。

数字服务税的争执可能接踵而至。

新任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多数国会反对的多国税收改革公约,获得了拜登政府及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美国拒绝这一协议可能促使包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对美国科技公司施加数字服务税。

第一任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均威胁以惩罚性关税进行报复,而第二任特朗普政府也很可能如此。

其他冲突正在计划之中。

特朗普政府可能放弃拜登政府的“小院子,高篱笆”政策,该政策限制特定技术转让给中国,而转向更为宽泛的限制。

随着华盛顿对中国的贸易收紧,它可能向欧洲施加压力,要求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否则欧洲将被视为通过向中国销售受限商品和技术,利用其美国盟友的资源。

相应地,欧洲人担心如果中国在北美市场被进一步封堵,便会将廉价的、国家补贴的出口转向欧洲。

如果特朗普政府实施关税,欧盟可能会选择将目标瞄准政治敏感的美国出口,正如其过去所做的一样。

一些欧洲评论员建议以同等的关税反制美国对欧洲出口商施加的全面关税。

布鲁塞尔可能选择启动其新的反胁迫工具,这允许对被认为进行胁迫行为的公司或国家采取贸易管制、关税和其他措施。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将这一所谓的“重型武器”瞄准中国。

如果关系进一步恶化,布鲁塞尔可能把注意力转向华盛顿。

考虑到美欧商业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占据最大规模,这样的举动将对双方都造成代价。

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方对被卷入事态升级的对峙贸易战争感兴趣,因为这将制约欧洲的国防支出,削弱双方应对俄罗斯的在乌克兰的努力,并摧毁双方联合应对中国挑战的可能性。

根本未解的问题是,特朗普政府和欧洲领导人是否认为自身的双边争议比联合或互补应对中国更重要。

特朗普政府是否认为它能、自应对中国“掠夺性”经济行为不需要联手,还是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广泛的联盟,以对中国施加更为沉重的代价?

欧洲人是否愿意并能够搭建自己的巨大差异,关于中国和特朗普的美国,来帮助引领这样的联盟,还是更倾向于自我孤立?

初步答案可能在特朗普政府任内的早期阶段浮出水面,尤其是如果总统兑现他施加关税的承诺。

第二个考验将在三月来临,当时涉及欧洲钢铁和铝的一个重要跨大西洋关税休战将到期。

拜登政府继续暂停这些关税,以此为交换,欧盟和英国都同意推迟对超过48亿欧元的美国进口(包括50%针对波本威士忌、哈雷摩托车和船舶)的对等关税。

选择非常明确。

盟友们可以继续他们的休战,也可以努力达成协议,对非市场(即:中国)生产者实施共同的跨大西洋关税。

或者,他们也可以冲向一场对中国有利的破坏性冲突。

Sun Bo

Sun Bo is a journalist who believes in the power of words to effect change. His editorials and opinion pieces are well-reasoned and influential, often leading to spirited discussions among his readers. Sun's ability to articulate complex ideas clearly makes him a respected commentator.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