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间谍气球飞越加拿大并重返美国空域

图片源于:https://globalnews.ca/news/9494290/chinese-spy-balloon-flight-path-canada/

一架本月早些时候被美国军方击落的中国间谍气球在进入美国空域之前,曾经飞过加拿大的一个地区和一个省,国防官员表示。

这架监视气球于1月30日至31日非法进入加拿大空域——就在五天前,五角大楼于2月2日宣布发现它,当时它在美国中西部上空徘徊,最终于2月4日在卡罗莱纳州海岸被击落。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早在1月下旬就开始追踪这架气球,五角大楼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它于1月28日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北面经过,并大部分时间飞越阿拉斯加,随后进入加拿大空域,再于1月31日越过北爱达荷州重新进入美国。

加拿大全国国防委员会的议员们在周五的会议上获悉,加拿大国防官员首次揭露了气球的飞行路线。

“它从阿拉斯加一路向南进入育空地区,再进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中央,几乎就在阿尔伯塔省与海岸之间,”战略联合司令部的工作人员主任保罗·普雷沃斯少将如是说。

加拿大武装部队在该地区有基础设施,但普雷沃斯补充说,沿气球飞行路线没有“重要基础设施”。

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已经回收了气球的部分残骸,正在努力确认它是否收集了任何来自这两个国家的情报,美国官员在周五表示。

公众宣布气球的发现引发了两国的愤怒,并促使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取消前往中国的访问。

美国官员表示,中国运营着一支这样的气球舰队,这是一种相对便宜且难以探测的情报收集方法。中国承认了气球的存在,但声称它是一架气象飞机,而非与监视或间谍活动有关的飞行器。

该气球的发现还导致北美防空司令部调整了雷达,以寻找类似的物体,最终在一周后击落了三架不明物体,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空域上。

美国总统乔·拜登周四表示,那些物体似乎并非来自中国或其他国家,并且没有监视能力。两个物体的搜寻仍在进行中,而在休伦湖坠落的一个物体的搜寻由于恶劣天气暂时停止。

北美防空司令部副指挥官阿兰·佩尔蒂尔中将周五对国会议员表示,这些物体的检测、追踪和监测突显了该防御网络面临的一些挑战。

佩尔蒂尔说,由于它们的体积小、速度慢,目前在雷达上检测和追踪这些物体非常困难,因此用空中资产定位它们也很具挑战性,此外,在追踪中国间谍气球的过程中,北美防空司令部也经历了“雷达盲区”。

“北美防空司令部每天都在努力改善领域意识,通过整合情报和传感器数据,并回顾以前的数据来提升我们的能力,”他说。

“虽然这些物体可能没有表现出敌意,但它们靠近航运路线、人口稠密地区和敏感国防基础设施,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佩尔蒂尔补充道,最近的事件显示,北美所面临的威胁已从北方的远程航空威胁演变为来自各个领域的“360度威胁”。

“我相信这是北美防空司令部历史上第一次,对在加拿大和美国空域内的空中物体采取实质性行动,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能力以继续执行这样的行动,”他说。

国防部长安妮塔·安南表示,近期的发展显示了现代化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必要性。她在夏季宣布,联邦政府将投资400亿加元,以增强大陆防御。

安南当时表示,资金将集中在五个特定领域。

包括一个新的北方接近监视系统,为从美国-加拿大边界到北极圈的地区提供早期预警雷达覆盖的北极地超过视距雷达系统,以及一个极地超过视距雷达系统,以便提供早期雷达覆盖。

一个名为“十字弓”的新系统还将部署早期预警传感器,以识别潜在威胁,现代化北美防空司令部还将启动一个基于太空的监视项目,以利用卫星来探测来自世界各地的威胁。

美国印太事务助理国防部长杰迪代亚·罗伊尔上周对美国参议院拨款小组委员会表示,军方“对中国可能寻求的情报有一些非常好的猜测。”

当被问及气球具体想收集哪些信息时,罗伊尔表示,美国官员“随着我们利用气球及其有效载荷的内容正在学习更多。”

“我们明白,这也是中国为更好地理解美国而进行的更广泛操作的一部分,”罗伊尔说。

该气球于2月2日被发现,恰好悬停在美国的蒙大拿州,该州是美国三大核导弹发射场之一的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的所在地,一位匿名的美国官员在此时透露了敏感的信息。

近年来,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紧张,近期因涉嫌干预和影响加拿大事务的指控而愈加紧张。

—— 由阿曼达·康诺利提供的文件报道

Chen Jie

Chen Jie is known for her articulate and engaging journalism. She has a knack for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parate events and trends, providing her audience with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Chen's in-depth features and thoughtful interviews have made her a prominent voice in journalism.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