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入店行窃可能掩盖了大型零售商的真正缺陷

图片源于:https://www.winnipegfreepress.com/local/2024/06/03/shoplifting-might-be-masking-big-retailers-real-flaws

目前,入室行窃很糟糕。但它真的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糟糕吗?

每周似乎都会有更多新闻报道大胆的入室行窃事件,窃贼可以轻易地走进商店,拿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任何阻力或后果。

在温尼伯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独立杂货店里,这种现象显然存在,未受到限制的入室行窃演变成了员工与窃贼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极端破坏行为。

然而,对这个故事的更仔细审视揭示了一个情况,即规模最大的参与者似乎正在利用小型零售商的痛苦和苦难来掩盖关于不合理涨价、创纪录利润和对待员工不佳的不利叙述。

针对入室行窃的加拿大零售行业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加拿大零售委员会和许多最大的零售连锁店的说法,入室行窃已经发展成每年500亿美元的问题,主要是由犯罪团伙实施定向盗窃。这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说法,只是没有太多数据来支持它。

虽然一些盗窃未被发现,但警方报告的入室行窃是了解问题是否变得更糟的一个很好方式。

在2022年(统计加拿大提供的最新完整数据),温尼伯报告了4,186起涉及5000美元以下物品的入室行窃事件,较2021年增长了36%。

然而,考虑到2021年由于疫情限制而店内购物量大幅下降,这些数字是具有误导性的。事实上,如果查看疫情前的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的总入室行窃事件数量远低于2018年(5,104起)、2019年(7,817起)和2020年(6,624起)的报告数量。

那么,零售业声称导致入室行窃激增的主要趋势——有组织的零售犯罪呢?当被迫澄清时,该行业很难量化由犯罪组织造成的总体损失。

例如,去年在美国,国家零售委员会被迫撤回了一个说法,即犯罪组织负责每年损失475亿美元的库存,独立专家质疑了他们的方法后。国家零售委员会不再引用这个数字,并承认它实际上无法估计问题的规模。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组织的零售盗窃。然而,绝大多数集中在高价值物品上——汽车、珠宝、电子产品——这些物品在一个允许无限制在线市场活动的世界中可以轻易兜售。对于杂货,与其说是有组织犯罪,不如说是三个人合作偷肉,然后在盗窃几个小时内在车尾销售。

这让我们来看看背后真正的故事:缩水。

缩水是零售业术语,指的是商店在任何时候库存商品总数与账面库存之间的差额。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缩水?在加拿大和美国,有关行业消息来源称入室行窃(或外部盗窃)占库存损失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超过一半的损失归因于“流程控制失败”(物品扫描不正确、条形码读取错误)和内部雇员盗窃。

更重要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缩水率年度增长保持相对稳定,并处于或略低于疫情前水平。如果零售行业声称有入室行窃和有组织零售犯罪流行的话,那么年度数字就会高得多。

那么,为什么零售业要夸大入室行窃的影响?学者和分析人士研究该行业的人表明,一般来说,入室行窃,尤其是有组织的零售犯罪的威胁,是在转移消费者对不合理涨价和创纪录利润的关注时有效的幌子。尤其是大型零售食品连锁店被指责涨价苛刻。

这种转移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组织地偷取食物时令人愧疚,许多人入室行窃基本物品只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负担购买它们的价格。

零售业入室行窃活动最糟糕的一点是,它让真正受害者——较小的杂货店——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帮助。

较大的零售商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店铺布局,能够实施更严格的安全措施。所有杂货店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入室行窃,但从Costco或Superstore偷走一推购物车里装满肉类的难度要远远超过从规模远远较小的Food Fare偷的难度。

与此同时,在独立杂货店里,员工只能焦虑地看着,同一批窃贼每天都无后顾之忧地出现,仿佛没有任何后果或威慑。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入室行窃是难以遏制的犯罪。简单的解决方案,如新民主党政府承诺加班更多警察,并不能让情况变得更好。

如果零售业夸大了店铺级别的情况,以掩盖其其他缺点,这也不会有所帮助。

Chen Jie

Chen Jie is known for her articulate and engaging journalism. She has a knack for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parate events and trends, providing her audience with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Chen's in-depth features and thoughtful interviews have made her a prominent voice in journalism.

You May Also Like